首页 > 凯发新闻中心 > 酒店行业动态

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|趁着天未冷,去看场露天的电影

发布时间:2025-02-22 10:32:23    次浏览

大都市里,总有一种程式化的定律约束着我们的想象力。大概有些人的思维认知中,“我应该怎样过”要比“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”更紧要吧。如果飞快的步伐是一种束缚,那么请把简小姐丢到小镇上去。因为我任性,我就想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,我就想趁着天未寒,去看一场露天的电影。上个周末回家,就是上海郊外那个生我养我叫作“松隐”的小镇,母后大人跟我说,晚上文化广场上放电影,我就心血来潮很想去看。其实,每个周六的晚上,小镇上的文化广场里,都会播放露天电影,来看电影的基本上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。东家的阿婆,西家的阿伯,也有隔壁小区的退休老教师,还有跳广场舞的阿姨们,人头攒动是常有的事儿。电影有多好看,也谈不上。主要是这种茶余饭后消磨时光的方式,很受闲人喜爱。跟着母后大人去过一次之后,简小姐是没有再去的念头了。因为,都是认识的长辈,一圈招呼打下来,电影都不知道放到哪一章了。不过,这让我想起来,有一种汽车文化,叫Drive-in theater,就是汽车电影院。 汽车电影院,也是露天电影的一种。本质上,它就是在一大片停车场的前端,支起一个大屏幕,客人们则开着自己的车,当然,也可以是租借来的车,进入所谓的theater,坐在车里,看大屏幕上播放的电影。与我们小镇上的露天电影相比,它更注重观众的私密性。不过,前提是,你得先有一辆车。但,这对于车轮上的国家来说,并不是难事。没错,你们又猜到了,Drive-in theater正是兴起于二战结束之后的美国。 汽车电影院最初的时候,只是某位富商用来招待自己朋友看电影的。1932年8月的某个仲夏夜,美国新泽西州卡姆登市化工厂领域的大亨,Richard M. Hollingshead,邀请了一些朋友到自己家里来看电影。他在自家后院的树上,支起了一块很大的幕布,又把一台1928年的柯达投影仪架在自己爱车的引擎盖上。Richard的初衷很简单,就是想着让朋友们拖家带口一起来看电影,无论孩子们有多吵,因为是在车内,所以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观影感受。没想到,这种待客之道还特别招朋友们待见。于是,Richard就为这个汽车电影院的创意去申请了专利,并在次年5月16日,获得了这一项专利。商人大概都有雷厉风行的一面,拿到专利之后的第三周,6月6日,Richard就创建了首家名副其实的Drive-in theater。 虽然,Drive-in theater是二战之前的产物,可真正风靡起来却是在二战结束之后。许是百废待兴,没有什么可消磨时光的有趣利器;许是经济拮据,没有更多富余的闲钱来调剂生活情趣,总之,汽车电影这种稍显低廉的娱乐方式,很受年轻家庭和情侣们的喜爱。父母可以自己带着孩子一起看电影,既省却了支付临时保姆的费用,又不用担心干扰到他人。至于情侣,你们懂的。不过,当时上映的影片,主要以B级电影为主,比如《Muscle Beach Party》、《Tarzan》等低成本的商业电影。而且,早期Drive-in theater的音质很差,声音只是通过一个单一的非立体声扩音器来传播,后来才改用车内FM广播来接收。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,可以说是Drive-in theater的鼎盛时期。据不完全统计,那段时期的美国境内,有近5000家汽车电影院。后来,地价上扬、室内电影院与视频出租业的崛起,使得汽车电影院走向了衰退。为了维持生计,一些汽车电影院除了播放影片的主业外,还干点兼职的活儿,比如办些Birthday party或者wedding啥的。 虽然,资本主义国家的Drive-in theater大势已去,可我们的汽车电影院却有点方兴未艾之势,北上广深都有汽车电影院可以去观影。不过,简小姐友情提醒,别在Drive-in theater里追求非同一般的观影品质,那种事情得去上档次的室内影院。但Drive-in theater能给你室内影院给不了的小情小调,感受气氛才是正解。